来源:极客公园
自从互联网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互联网的入口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慢慢变成了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每一次改变都创造了新一代互联网商业巨头。
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在哪里?随着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的红利渐渐消退,这个看似遥远的问题越发地迫在眉睫。创业者们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本文的作者孙旭就是这样一名创业者,以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他曾担任微软Surface硬件研发工程师和孩之宝NERF产品经理,多次将百万量级产品从美国立项带到中国工厂调节产线试产和最终量产。目前,作者正在准备自己的创业项目「荷鲁斯眼镜」。
在本文中,作者从上一次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过渡入手,分析了互联网入口发生迁移的条件,并结合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必然会到来的新一代互联网入口作出了判断。
还记得你上一次熬夜看的发布会吗?上一次点燃你对科技和数码热情的发布会,是哪一场呢?
当年那些发布会就像是像是球赛一样,足以让我们为它熬夜,为它呼嚎。有些产品,即使用不上,你也会为它的出现激动不已。
这种惊喜已经很久不见了。哪怕苹果、Google,也摆脱不了每年被人诟病发布会越来越无趣,越来越令人失望。手机产品的创新已经进入「滑翔」阶段,铆着劲向上冲的时期已经结束。
近两年来,手机厂商大多在屏幕和摄像头上做文章,这些细致的创新已经很难击中使用者的痛点、痒点,更不要提体验上的颠覆。与此同时,手机出货增长越来越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起振奋人心的那几年,今天的手机行业已经略显疲态。
回到历史上看,智能手机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其实已经走完了与浏览器时代传统互联网类似的发展周期。如果把年网页浏览器Mosaic的发明看作是互联网的开端,到年乔布斯发布iPhone,这是一个14年的周期。
年至今,又一个14年迎来尾声。
产业的迷茫期,同时也是下一个时代的窗口期。在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开启下一个入口的硬件产品形态是否已经出现?
以史为镜,想要找到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就必须回到上一次入口过渡的阶段,看一看传统互联网如何完成了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
历史往往是押韵的
-年,个人电脑行业也进入了存量厮杀,这时,苹果和谷歌借着3G网络的大规模应用,从边缘发力,完成了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跨越。
事实上,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够突破PC完成颠覆,主要是因为个人电脑行业的玩家在当时对智能手机产品形态的不重视。
我们从开启移动互联网的iPhone说起。
乔布斯重返苹果后,逐渐稳住了苹果的个人电脑业务,同时推出了第一代iPod和iTunes。音乐类产品看起来与苹果原有的电脑业务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引起个人电脑行业竞争对手的警觉。
这时候,个人电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联想、HP、Acer分别完成了对竞争对手的收购。PC行业的老对手们正在操心的是如何在日趋红海的市场里确保自己的位置。微软也还是按照老套路,发布了操作系统WindowsVista,靠卖软件许可赚钱,偶尔操心一下远在中国的「番茄花园」、「雨林木风」。
Mac业务一定程度上掩护了iPod和iTunes,后者在音乐市场杀出重围。在年,iPod与手机形态实现了融合,iPhone诞生了。
在初代iPhone的发布会上,乔布斯将iPhone定义成:一部电话,一个iPod,和一个互联网通讯工具。一个iPod,所以用户可以通过iTunes管理手机中的音乐、视频和app;一个互联网通讯工具,所以手机本身有一个远优于其他手机的浏览器。但很快苹果又推出了iPhone应用商店,彻底将iPod的商业模式践行于iPhone,从此浏览器不再是互联网的唯一入口。
信息是战争的核心。传统互联网行业由于需要用户通过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所以当时的主要战场在于微软和Netscape的浏览器之战,以及谷歌和雅虎的搜索引擎之战。
有意思的是,安卓是谷歌收购来的,iPhone发布的时候谷歌其实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第一个手机项目「Sooner」。如果说苹果的计划是从MP3的边缘切入智能手机行业,形成苹果的手机业务生态,那么谷歌的计划则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谷歌搜索,用上谷歌的产品矩阵。谷歌需要绕开整个个人电脑生态,摆脱那里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之战。
因为完全避开了PC,苹果和谷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在智能手机战线,苹果仍然做自己的封闭生态,谷歌的安卓系统从年第一次推出后也和苹果一样装有应用商店。手机「应用」,它带来的改变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PC时代信息高度集中在浏览器上,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由每个app独自分发。所以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更便携的信息传递,安卓降低了开发门槛帮助用户获得信息,因此应用商店、app的重要性就更高。
核心还是信息。造成用户PC迁移过渡到智能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手机上,浏览器输给了app。
应用商店创造了全新信息分发模式|Apple
总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迁移的几个条件:
1、通信技术,没有3G以及后来的4G网络,智能手机无法满足人们的网络需求。
2、边缘入手,颠覆整个行业。绕开传统行业的价值网络,才能在成熟后实现突破。
3、更优的信息分发的渠道,利用迭代后的技术和产品,让用户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并没有完全推翻PC,它是用户获取信息在方式和场景上的补足,而个人电脑依然是必要存在的。
空间感知互联网
总结上一次互联网重心迁移的历史之后,我们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交替也便有了新的洞察。
第一,通信技术在年之后,即将迎来第二次迭代——5G迫在眉睫。高速低延时的特点能够给消费者终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如前文提到,智能手机的创新疲软,其最重要的分发模式「应用商店」,近两年也备受「小程序」等新产品形态的挑战——新的分发方式或许能够颠覆「应用商店」的模式。
第三,智能手机普及后造成的数据爆发式增长,手机本身的处理能力已经捉襟见肘。我们需要使用新形态、新交互方式的个人硬件来应对处理那些海量的数据。
从智能手机相机和各种传感器捕捉数据,丰富个人使用体验的趋势来看,虚拟的互联网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反馈,必然成为未来个人用户的刚需。
时机已经成熟,互联网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空间感知互联网。
但智能手机显然不是最适合这一互联网形态的产品。对于空间感知互联网里最重要的信息:图像和声音,智能手机作为手持设备需要较为苛刻的端持和摆放条件才能捕捉到高质量信息,对视角和声音来源的判断也会因为位置不同而与使用者本身的判断产生出入,再加上3D现实空间到2D屏幕显示的转换,智能手机这一产品形态在面对空间感知互联网时存在着许多低效率甚至不匹配的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完成处理空间感知互联网的任务呢?当下已经出现的产品形态里,智能眼镜是最符合需求的一种。一方面,穿戴于人眼和人耳之间,眼镜设备能够很好地捕捉到人眼看到的和人耳听到的视觉、听觉信息。另一方面,即时处理信息并通过镜片和耳机反馈给使用者,能够最高效率地完成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循环。
通过眼镜这种产品形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空间感知互联网」将如何服务人们的生活。
先说电商类产品的场景。你在银泰的耐克店看重了一双鞋,将它从展示架上拿下来,智能助手根据你目光注视和动作判定你对鞋子的兴趣,这时淘宝的「商品搜索」智慧技能被触发,对鞋子进行搜索,鞋子的相关信息被展示在你眼前。根据展示信息,你发现阿迪达斯出过另一双和这双鞋非常相似的鞋子似乎更符合你之前购买的品味,而且斜对门的银泰阿迪达斯店就有卖。于是你放下这双鞋,去了对面的阿迪达斯。
曾经手机淘宝实现的商品信息展示,相关商品推荐、导流,在空间互联网中一样完成了。逛银泰商场和真实景物交互的体验被叠加了淘宝的「线上」体验。
再看点评类产品的场景。中午你离开办公室,来到楼下商场寻找餐厅吃饭。你的智能助手会根据时间、眼动跟踪,发现你多次将目光停留在餐厅门牌上,从而判断你在寻找餐厅。这时通过计算机视觉和人所处的位置信息,大众点评的「餐厅推荐」智慧技能被触发,每一个商家的招牌旁都出现了餐厅介绍/评分等信息介绍,而根据你的消费记录,你收到了一家个性化推荐的西餐厅。落座后你接过服务员递来的菜单,这时通过对「菜单」的识别和对「餐厅场景」的识别,大众点评的「美食推荐」智慧技能被触发,智能助手将你眼前菜单上的菜名和网上食客的评价做对比,帮你找到了你感兴趣的菜。
在之前,我们需要从手机上打开大众点评app,输入信息搜索、对比,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在空间感知互联网,通过眼镜的视觉、听觉,用户做最少交互就可以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增强现实眼镜的背后隐藏着一把划开新时代的锋利尖刀——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用户不再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安装app,而是将通过眼镜和智能助手直接获取信息。
声音和视觉:信息入口的迭代
摄像头、传感器以及各种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共同构建了复杂的空间感知互联网,而检索、处理这些信息,同样需要智能手机时代逐渐成熟的两个技术:语音和视觉搜索。
从数据来看,Gartner研究表明今年30%的互联网搜索都通过非文字输入完成的。在语音搜索方面,如今谷歌的20%的搜索是通过语音完成,甚至有研究推测今年全互联网搜索可能语音搜索占比将达到50%(Quoracreative)。
视觉搜索方面,虽然诞生更晚,但是据福布斯报道,62%出生在-年的年轻人将视觉搜索技术的需求排在的其他技术之前;同时视觉搜索市场规模今年已经超过亿美金,已经使用视觉搜索的电商年预计营收将因此提升30%。
智能音箱助推了语音搜索的流行,行业排头兵亚马逊在Echo音箱进入10%美国家庭后,也开始了智能眼镜的布局。
亚马逊做了两件事。年年底亚马逊推出了带有语音助手的眼镜框EchoFrames。虽然EchoFrames可以当成蓝牙耳机用,但它和耳机不同的是,EchoFrames是一款人们全天佩戴的产品而不是听声音时才会佩戴。EchoFrames也无法替代耳机,因为镜框的语音效果远不及入耳式耳机。
EchoFrames|Amazo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