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们看东南亚往往都是管中窥豹,既看不清楚,也很难看得明白。东南亚的崛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要说东南亚真的还缺什么,恐怕缺的就是时间了。
我们看东南亚崛起,往往都是用当下的眼光看当下的东南亚,这就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那就是时间。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我们都能快速崛起,凭什么就说东南亚无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快速崛起呢?依着我个人的判断来看,这个时间点还用不到几十年,最多十年,我们就能看到东南亚的一些变化。
事实上,东南亚已经在变化了。
东南亚是与我们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不仅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与我们靠近,在经济、人口等方面也联系紧密。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华人华侨最多的地区,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东南亚的崛起,其实早已经有迹可循。
一、东南亚崛起论最早出现在年
时间回到年,搜狐财经发表了一篇题为《外资出逃:国内制造业遭遇四面楚歌》的文章。
事实上,这篇文章也并非凭空捏造,搜狐财经引用了几条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例如当年的外汇占比、外商投资变化等等,都说明了当时的国内制造业包括外资,的确有外流的现象。
这是我从该文章中找到的图片:
根据搜狐财经制作的这张图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公司离开国内。星巴克、福特汽车、伊藤洋华堂、阿迪达斯、耐克、松下集团、雀巢、达能乳业等等。
他们离开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有利润亏损乃至下降的、有人力成本上升的、有制造成本高的。
通过这张图,我们能够总结出他们离开的原因:
人力成本上升,这是原因最多的
制造成本高
利润下降乃至亏损,这是企业自身原因
你看,早在年就有“制造业外逃”的说法,时间回到年,为什么这个说法在近几年突然消失了呢?
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得从宏观上找原因。
二、疫情导致制造业回流
前几天我还看到了一个新闻,说的正是受到东南亚地区疫情的影响,苹果考虑正把一部分产能回流到国内,交给富士康来做。
虽然这只是一个个例,但苹果的这个做法却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非常普遍的一个做法。
还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这一观点。那就是近期国内的出口数据一片大好,甚至是刷新了历史,再创新高。
为啥出口会一片大好?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全球都身陷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中,尤其是制造业;而我们呢?国内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自然就把这订单给接下来了,出口到全球。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的出口业一直持续繁荣,在全球其他制造业国家陷入停摆的时候,只有我们,承担起了庞大的需求量,出口全球。
这一点,和疫情可以说密不可分。
根据《日经亚洲》之前的报道,年,苹果被要求把核心供应商15-30%的产能从国内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国家。
虽然苹果公司没有回应这份报道,但当时的苹果供应商已经采取了行动。
苹果供应商纬创资通在年7月把两家苹果手机组装厂卖给了立讯精密,后者将在东南亚为苹果服务。
年,苹果供应商在全球的工厂一共有个,东南亚和印度约占个,占比12%;年,有17家苹果供应商在印度、东南亚增加至少20个为苹果服务的工厂。
但即使如此,国内的供应商依然占了六成。
从当下来看,国内“世界工厂”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这是事实。
但是从未来来看,以东南亚为首的制造业也的确在不断蚕食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事实。
富士康早在年就已经在印度、越南等地有工厂,加之立讯精密、歌尔声等核心供应商,苹果已经可以在国外组成手机、平板、手表等核心产品。
疫情导致的制造业回流,相对来说难以一直维持,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东南亚需要时间的原因之一。
三、东南亚制造只缺时间
疫情只是东南亚制造业的其中一个变量。即使现在全球疫情消失,东南亚也不可能彻底取代我们,或者说赶超我们。
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人力成本和制造成本,这同样也需要时间。
对制造业来说,能够吸引制造业扎堆前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本。哪里更便宜、哪里生产出来的商品利润就更丰厚,我们就去哪里。
而我们制造业的成本和人力成本,随着经济的提高,也在不断提高。
经济学家周其仁统计了一份数据,非常直观地看出了各项成本增长的对比:
年~年,我们名义上的GDP增长8.6倍、全国工资总额涨了8.8倍,税收涨了16.7倍,税收以外的收入涨了18.8倍。企业社保五险一金涨了28.7倍,土地出让金涨了64倍。
工资涨了8.8倍,社保五险一金涨了28.7倍,这些成本,无形之中都会负担到制造业本身。而制造业的特点是什么?哪里便宜,就去哪里。
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除了自身的优势之外,也和全球局势分割不开。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是制造业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制造业外流是必然现象,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所以,这些年我们在提一个概念:高端制造。低端制造该走的总会走,拦不住。但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的确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
制造业追求的规模效应,就是要建立在人力成本低廉的前提条件之下。
而东南亚,人力成本低这个条件有了。其他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一些供应链生态不够完善,但这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弥补。
因此,现在东南缺的就是时间。一个时间是疫情的过去,制造业的回流;还有一个时间则是等待我们的人力成本不断上涨。
这两个时间变量,一个稍近,几年就可以看到效果;还有一个则稍远,需要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等待。
东南亚的制造业崛起,就和当初的“亚洲四小龙”一样,当一个经济体达到某个高度后,周边的经济体自然会受惠而崛起。
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亚洲四小龙”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东南亚,未来应当也是这样。
写在最后
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东南亚,难免带着立场和偏见。而由于自身视野的受限,我们更难逃管中窥豹的特性。
东南亚自然有东南亚的优势,制造业这块肥肉,也势必会随着我们迈入发达国家而流走,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制造业流走的时候,我们能否用消费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否用高收入,来保证我们取代老美的地位,成为全球进口大国。
这一点,非常重要。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