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二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销售额为7.19亿欧元,同比暴跌28.3%。综合汇率因素,跌幅实为34.6%,在华营收连续五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阿迪达斯现任CEO罗思德,在宣布离职前十几天,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坦言:“大中华区营收暴跌,皆因我们犯了错误。”
另一运动鞋服巨头耐克的情况亦不太乐观。财报显示,截至年2月28日的第三财季,总销售额同比增长5%至.7亿美元,净利润下滑3.7%至13.96亿美元。其中,耐克大中华区销售业绩承压明显,第三财季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降5.2%至21.6亿美元。上一财季,耐克大中华区销售收入亦大跌20%至18.44亿美元。
在公告中,耐克、阿迪达斯将业绩疲软的原因归结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和供应等方面。纵观两家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两家品牌一度垄断了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最顶端。
两大品牌中国营收下降的背后是国货品牌的崛起。具体来看,年安踏集团整体营收达到亿元,同比增长39%,安踏营收即将反超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营收;李宁增速最快全年营收亿元,同比增长56%;特步营收亿元,同比增长23%。
年,耐克在中国开设了生产联络代表处,标志着这家美国运动巨头正式踏入中国领土。跟随着耐克的脚步,另一家德国运动巨头也终于在千禧年前杀进了中国市场,它叫阿迪达斯。
二者入华相隔17年,却又宛如一瞬。因为在后来,人们常常将它们放在一起,感慨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被支配的恐怖。作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被引入中国的国外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的入华,正是后续国产运动品牌激荡30年历史的开端。
依靠在国际市场熟练的“技术壁垒+稀缺性营销+品牌并购”打法,耐克阿迪一手缔造了属于他们的双雄时代。轻松拿捏着中国年轻人,过着“躺着就把钱赚了”的日子。
在营销领域,耐克阿迪凭借着对梅西、哈登、库里等一众顶级体育明星资源的垄断,持续巩固着龙头效应。甚至由于明星球员的联名加持,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炒鞋热浪。在品牌上,耐克阿迪更是通过收购、孵化等形式,协同互补,切入细分赛道。例如耐克收购匡威、孵化AirJordan,均帮助耐克覆盖了更多场景。锐步也曾是阿迪达斯在中国健身赛道大展身手的重要砝码。
一套组合拳下来,在很长时间里,耐克阿迪都牢牢占据着中国运动市场的第一第二位置,行业半壁江山为双雄闪耀。自年起的的5年间,耐克在华销量增长了80%,牢牢占据着中国运动鞋服市场龙头宝座,阿迪在华收入也翻了一番,从年的10亿欧元,增长至年的20亿欧元。
而此时的国产运动品牌却经历着“至暗时刻”。仅年一年,匹克便创下了新增家门店的记录。但随着奥运影响下蛮荒扩张时代的收缩,产品积压问题成为笼罩在每一个国产运动品牌身上的寒气。这时,国产运动品牌给消费留下的印象是物美价廉,缺乏设计,没有特点,山寨国外品牌,这样的特点导致国产品牌无法收割追求个性的年轻消费者的心。也因此,国产运动品牌始终无法染指利润更高的高端时尚市场。
为了生存,李宁和安踏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类似于汽车圈比亚迪的自研路线和收购路线。李宁走的是将自身品牌变得高端,并且发展高端子品牌。李宁有着创始人“体操王子”的独特背景使得李宁成为国内极具品牌辨识度和鲜明度的运动服饰品牌,而李宁在接下来的商业活动中也在持续加强李宁品牌的生命力。
年是李宁品牌向上突破的一年,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出现在了纽约时装周秋冬秀场,成为了第一个登陆国际秀场的中国运动品牌。借此,“中国李宁”引发了现象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