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郭敬明14岁。

回忆起那一年的生活,他在《你的一生如此漫长》一文中写道:

我念初二了。我有了第一双LINING的运动鞋。我开始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美特斯邦威,也没有森马。曾经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佐丹奴98块的背心。

短短几行字,写出了一代人的穿衣记忆。

佐丹奴,班尼路,美特斯·邦威,森马,都是我们平时不会轻易想起,但一提起就无比熟悉的名字。

正是这些牌子,陪着很多80后、90后度过了十几年的校园生活。

《超级女声》选手合影,考察那时年轻人穿搭的极佳样本

翻看那时自己或者同龄人的照片,你十有八九会闻到一股强烈的“非主流”气息,然后发出“我们为什么会穿成这个土样子”这样的终极疑问。

昨天的你,正在被今天的你嫌弃。

但谁也没有办法否认,在上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这些牌子,就是我们一起追逐过的“潮牌”。

从出现到辉煌,从辉煌到衰落,这些“潮牌”经历的命运浮沉,承载着一代人共同的土酷青春。

衣食住行,皆是历史。

2

在上世纪90年代,和郭敬明一样,对佐丹奴、班尼路魂牵梦绕的年轻人有很多。

当时,这些有着港资背景的休闲服装品牌,引领着内地年轻人们的时尚潮流。

回忆那时的潮流史,除了佐丹奴与班尼路,还有一个牌子不能不提,就是同样来自香港的真维斯。

这些品牌为什么能够在当年引领潮流,在真维斯进入内地的历程中,有最直观的答案。

年,真维斯在内地开设的第一家专卖店,于上海南京东路开业。

这家店有着巨大的蓝色招牌,上面写着几个英文字母:JeanWest。

在这条有着“中华第一街”之称的商业街,这是第一家用大面积底色做招牌的服装专卖店。

90年代初上海南京路(摄影:阎雷)

在专卖店出现之前,追逐时髦的内地青年想买衣服,要么去各大国营商店、大型商场,要么去街边小店、露天服装摊、夜市。

国营商店、大商场的服装质量有保障,但买起来不方便。顾客与店员之间,隔着长长的柜台。看好衣服后,得让售货员拿给自己看。想试一试就很麻烦了,试完了不买,更得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年西单商场,顾客与店员之间隔着柜台

街边摊、夜市的服装种类多,价格便宜,但质量参差不齐。搞不好头一天买的裤子,第二天穿着走路时,裤裆就开了线,传出咔嚓一声,造成难以化解的尴尬。

《本命年》,李慧泉依靠服装摊成了万元户,穿上了Nike

直到真维斯这种专卖店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切。

专卖店的环境,牌子的档次,服务的质量,不是服装摊可以比的。而买衣服的氛围,又要比国营商场新潮,轻松得多。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隔着顾客和店员的柜台不见了。衣服、裤子清一色挂在货架上,不论你买还是不买,都可以随意选取、试衣。

店员们不再扮演看护者角色,专心为顾客提供导购服务。就算试完后不买,也不用承担被紧盯、被谴责的心理压力。

开业第一天,真维斯专卖店就挤满了人。

店内的毛衫、牛仔裤,动辄上百元一件,即便是对先富起来的上海人来说也不便宜,但还是有多个款式被抢购一空。

这并不奇怪。早在专卖店装修时,贴在门口的招聘广告就已引起很多人的围观。

招聘海报上写着,真维斯预计招聘60人,一经录用,月薪不低于元。

这是什么概念?

在那时的上海,平均月工资不过四五百元,真维斯给的这个待遇,足足高出两倍。

广告一出,两天时间内,真维斯就收到多封求职信。经过一番筛选,最终也有多人面试。

洋气的牌子,香港的公司,双倍的月薪。来势汹汹的真维斯迅速引起轰动,俘获了爱美的上海潮流青年。

没过多久,真维斯又迈进首都的黄金商圈,把专卖店开在了北京西单。

彼时,耐克,阿迪达斯,皮尔卡丹,鳄鱼这些欧美大牌都已进入中国,很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33.html